齐鹏 官方网站

+收藏:http://qipeng.orgcc.com
 
您的位置:网站首页 艺术资讯 正文内容
首届香港国际女艺术家画展——齐鹏“山海经符号”主题巡回展专访
2015-09-23    浏览(472)    作者:李亚红    来源:齐鹏 官方网站

IMG_8819.jpg

齐鹏

10月2日至8日首届香港国际女艺术家画展在香港大会堂举行。新华书画院副院长、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、清华美术学院吴冠中研究会研究员、香港美术家协会理事、香港女艺术家协会副会长齐鹏不仅在本画展有作品展出,还于10月6日至11月6日在香港天趣当代艺术馆举办“山海经符号”主题巡回展。展前,新华社记者对齐鹏进行了专访,听她艺术地揭秘“山海经符号”:在当代人人讲求安逸、平稳和享受之时,她用画笔记录时代,用艺术展现“高昂的时代性”。

记者:此次首届香港国际女艺术家画展您带来哪些作品?

齐鹏:我这次参展带来三幅作品:《日山》《月山》《帯山》。它们都源自《山海经》创作。另外,我还有一个“山海经符号”主题巡回展。

记者:您的“山海经符号”主题巡回展都有哪些作品?

齐鹏:我的“山海经符号”主题展是此次展览的外围展。共有《阳帝之山》《皇人山》《和山》《光华之谷》等21幅作品。这些作品都源自《山海经》创作。

记者:您作为著名画家有很多擅长的领域,这次为什么集中展示《山海经》?

齐鹏:中国文化与西方文化的不同在于,她是感性的、混沌的、中庸的,在艺术上强调一种意境,而不是具象的、理性的、逻辑的。这和艺术恰好是想通的。

《山海经》是中国的原文化,是一种宇宙的概念。它的魅力在于给人启迪,给人无限遐想空间。据统计,全书记载山名五千三百多处,水系二百五十余处,地望三百余处,动物四百余种,植物五百余种,金银矿藏、先民智慧、神话传说,更是俯拾皆是。借用《山海经》的名山大川赋予作品更多的想象空间。里边不是真实的山、水、人,也正因为这样,才给人提供了足够广阔的探索空间,这正是中国文化的魅力。不同学者从不同视角都可以进行探索。作为画家无论用多少作品,无论用什么技法,都无法穷尽山海经的奥秘。今后我将从哲学、文学和心理学方面进行探索,它是我取之不尽的智慧源泉。

记者:您的“山海经符号”主题有什么深刻内涵?

齐鹏:《山海经》以山为经,以海为纬,以“经”记典,具有“全球”概念。《山海经》从寓言开始,在“山经”和“海经”中,记载着大量的仙民、神人、先哲,如夸父追日、女娲补天、羿射九日等,不仅体现了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,而且不断推动世界文明的发展。

美国学者认为,《山海经》中有对美洲大陆的精确描写,如《海外东经》《大荒东经》中描述的"光华之谷",与美国有惊人的相似之处;《东山经》则生动地描写了美国的黑色石、金块、旧金山湾的海豹、会装死的美洲负鼠等。著名学者刘再复曾在“返回古典与走向世界”国际学术研讨会上提出:“中国文化的复兴,要返回古典、返回《红楼梦》、返回《山海经》的命题。我创作“山海经符号”也是想在“返回《山海经》”方面进行一些探索,我在写生中看到的是现实的山,心中想到了是经中的山,创作的“山海经符号”是现实与抽象结合的山。 

记者:艺术创作都在喊继承和创新,您画古典的《山海经》,如何理解传承和创新的问题?

齐鹏:就艺术而言,继承和创新是永恒的主题。从古至今,不同时代产生不同画派,都是在传承的基础上进行创新。自革命性八怪、金陵画派到四王,他们的艺术成就均有较好的传承。当今,在艺术圈对不同画派的研究和探索是不缺乏的。不过,很多囿于艺术技法,对大文化开拓性不够。艺术家不应该是画匠,应该是文化人,要有多元的知识结构,他的根、他的艺术源泉是传统文化,包括哲学、文学、诗歌、心理学等。《山海经》是中国的原文化,不仅是艺术的根源,而且是各个学科的文化根源。

创新方面,艺术家应该是时代的先觉者,艺术应该强调“高昂的时代性”,其作品应当体现当代文化的时代性、开阔性,反映主基调、把握主脉搏。现在一些人追求安逸、平稳和享受,但这不是主流,这个时代的主流是高昂的、清新的、大气的,作为艺术家应该有这种社会担当和责任,用画笔记录时代。

记者:您的山水艺术继承了哪些大师的艺术基因?

齐鹏:我从事艺术创作30多年,从上世纪80年代就系统临摹历代山水名画。系统研究过从宋、元、明、清到当代有代表性的画家:范宽、董原、巨然、李成、黄公望、王蒙、石涛、石溪、龚贤、黃宾虹、李可染、贾又福等,临摹过范宽的《溪山行旅图》,张择端的《清明上河图》,黄公望的《富春山居图》和大量龚贤作品。从此打下传统山水画基础。

在山水画创作上,对我影响最大的是范宽、龚贤、贾又福三位大师。从他们那里,我学到了艺术思想、艺术表达、笔墨技法和画外内涵等。近几年我系统研究传统文化,这批作品就是要重回传统,到传统文化的宝库里汲取营养。

记者:艺术源于生活,高于生活。刚才提到《山海经》是一部奇书,书中所写非真山真水。您笔下的山水生活来源是哪里?

齐鹏:确实如此,生活是创作的源泉。我以太行山为写生基地,从1985年跟贾又福老师到平山狮子坪一带写生一个月后,经常围绕太行山山脉写生,共去过30多次。去过甘南,进过藏区,踏过内蒙古草原,游过美国的森林公园、大峡谷,法国的雨果故居、卢浮宫、圣彼得大教堂,意大利的佛罗伦萨,罗马的斗兽场等,长期坚持写生与云游四方为我的创造搜集素材。比如“世博建筑符号”系列作品就是我对世界城市文明沿革史的另外一种观察和记录。“山海经符号”系列中的“光华之谷”是以美国大峡谷原型创作的。“山海经符号”系列中的“维龙山”是我乘坐飞机腑视山川时产生了灵感而创作的。

记者:当前“快餐文化”盛行,有些艺术家甚至批量产出作品。我们知道您是一位愿意下“慢”功夫画画的艺术家。您如何理解艺术创作中的“慢”?

齐鹏:我始终坚持认真创作每一幅作品,在“慢”中追寻自由的境界。不重复别人,不克隆自己。有时一幅作品要画二三个月,甚至半年,比如我画“日山图”“月山图”“星山图”三幅作品,从搜集素材、构思、构图、起稿、完成近一年时间,每一幅作品一遍一遍地积墨,积墨四五十遍,积色三四十遍,甚至在装裱回来还调整画面。就这样还不够,如有时间还会往上加。这时我体会到黄公望三年画一幅长卷“富春山居图”的感受。据记载,这幅画他三年还没画完,朋友说,别画了,够好了,再画这幅作品掂记的人就多了。赵无极、贾又福毎画一幅也都很“慢”。我慢慢体会到“慢”的价值。慢,一是画家一直能往画上加,体现的是画家的功力和功夫;二是画家画得画深入、完整,作品更有价值。

记者:您作为画家,却去学习了哲学、心理学学科,这对您艺术创作有什么影响?

齐鹏:我本身就是画画的,首先在石家庄画院从事艺术创作,后来中央美院学习山水专业。还是感觉到知识结构的重要,因为“功夫总在诗外”,才去读哲学博士、心理学博士后。正是跨专业、跨领域的学习,拓宽了研究范围,博士后出站后探索艺术和心理学的关系,2006年在北京今日美术馆,举办了第一个以心理学为学术背景的“人格符号”主题展。哲学是厚学,在艺术创作上具有厚积薄发的功力,提升了我的艺术创作思想高度,相继在2008年在中国国家画院举办了“符号中国”主题展,2010年在上海世博会举办“世博建筑符号”主题展,2011年在北京“798”桥艺术空间举办“山海经相遇卢浮宫”主题展。

记者:您的这些展览都引起艺术评论界的关注,都是哪些人策划的展览?

齐鹏:这次“山海经符号”主题巡回展的策展人是北京大学艺术学院副院长、世界威尼斯双年展策展人彭锋。2006年在北京今日美术馆“人格符号”主题展的策展人是中央美术学院教授、《中国艺术研究》《世界美术》主编殷双喜和湖南美术家协会原副主席、评论家邓平祥;2008年中国国家画院“符号中国”主题展和2011年在北京“798”桥艺术空间举办“山海经相遇卢浮宫”展的策展人都是著名评论家陶咏白。

记者:您跨越这么多学科领域,哪些老师在哪方面对您影响最大?

齐鹏:很幸运的是,我在各个学科都遇到了好的老师。他们引领我在不同领域进行探索,拓宽了我的艺术内涵。我的山水画师承贾又福教授,人物画师承刘大为、任惠中、李爱国教授,人文学术师承陈志良、沙莲香、彭锋教授。

贾又福对我这次香港展出非常重视,给予了非常好的指导意见,对51幅作品一一进行点评,并帮我挑选了参展作品,还为我的画展题词:“一殊之万变,一我之万殊,齐鹏勉之”。既是对我的一种肯定,也是在鼓励我不要固步自封,要不断创新。

记者:您对首届香港国际女艺术家画展怎么看?

齐鹏:国际女艺术家画展每年在不同国家和地区展出,本届是首次来到香港展出。这次展览将展出不同国家,不同风格精英女艺术家的作品,这是一件盛事,不仅让香港人享受一次艺术盛宴,而且,将推进女艺术家创作,展示女艺术家风采,让越来越多的人爱艺术。

记者:听说您此前在汶川大地震和动物保护慈善拍卖活动中都捐过作品,这次展览是否有慈善拍卖?

齐鹏:我是首届香港国际女艺术家画展组织的副主席,策划展览前,我和张朱宇主席一起与香港慈善负责人会谈,了解到残疾人的生存困境,我们当时决定画展也要举办慈善拍卖会。我首先带头参加,我的作品《帯山》参加此次拍卖。

标签:
分享:
发表给力评论,说两句!  共有 0 条评论